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员流动的加剧,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然而,跨文化交流所带来的挑战不仅仅是语言障碍,更包括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2023年7月1日中午,“立足本土,面向国际”本科生国际胜任力提升训练营的同学们聚集一堂,与人文与发展学院英语系讲师康晓亚老师一同探讨了跨文化之行的魅力。 康晓亚老师在跨文化交流领域拥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此次讲座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文化休克的定义和影响;跨文化交际中与文化休克;文化休克的表征;文化休克的源头——文化差异;如何应对文化休克。 
康老师亲切的询问大家的出国经历。同学们积极响应,回答也是五花八门:英国、泰国、俄罗斯;游览、游学、旅行团......不同的经历让大家对异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困惑。基于此,康老师引入“文化休克”的概念帮大家解答。 “文化休克”这个概念最早在1958年由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提出。它指个体在进入与自己本土文化不同的异文化环境中,会因为失去自己熟悉的社交符号和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于恐惧的感觉。这种脱离母文化而导致的社会整合感低、社会排斥感高的状态,在我们融入世界的旅程中极易出现。它主要表现为由于语言障碍而产生的无法与当地人进行有效沟通并随之而来的无所适从。康老师同时提出:文化休克常常发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语境和物理环境下,给交际主体带来焦虑、不安、甚至是偏见和冲突。 这些表征的背后,内含着文化的异同。康老师以从中国与西方文化对比入手,结合自身经历为同学们解读“文化休克”。 首先是文化源头的差异,早在世界文化滥觞时,中西文化源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化差异深深埋藏在创世学说、社会历史与宗教信仰中。从东西方文化的两本经典典籍中就可以初见端倪:基督教文明《圣经》旧约中的创世是一神论,到如今演变成了个人主义;而中国上古神话《山海经》则是多神论,发展至今成为集体主义。 其次,中西方在历史、价值观与宗教信仰等方面也多有不同。康老师谈到自己当时与一行朋友在法国游玩,提前查好车次准备去勃朗峰攀登,可恰巧那天是周日,小镇上所有的人都去教堂礼拜了。最后,车子虽然没坐上,但却在这件事里窥探到了西欧基督教的浮光掠影。 最后,康老师引入语境的差异,点出——人类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西方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在低语境文化中信息是铺开的,信息主要靠语言来承载与表现;我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而在高语境文化中,交流主要通过肢体语言、个人身份和语调来传达。 这三个方面各有侧重,互为表里,共同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魅力。 
在面对文化休克时,我们该怎样做呢?康老师提出三大法宝——语言、文化、尊重包容。语言永远是信息最大的载体,学习它至关重要,而学语言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它关键在“用”,需要“真听真看真感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文化的差异需要提前预知并了解背后的行为逻辑,打有准备的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面对各样的文化,永远需要保持“不是谁都像我一样......”的虚心,以谦逊的姿态、平等包容的心态走向世界。 讲座最后,同学们向将康晓亚老师就个人经历、疑问和困惑进行提问,康老师也耐心地一一解答,教学相长、收获颇丰。 文化休克讲座的举办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跨文化挑战,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和谐。相信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将能够提升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能力和自信,为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社会做出贡献。 
文案 / 刘玉涵 周佳凝 图片 /刘烙阳 责编 / 苑惠婷
|